预制食品行业数据2024

· 行业数据观察
broken image

一、预制食品行业全景

上游

  • 农、牧、渔业:农作物种植业、家禽、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
  • 初加工业:米面粮油加工业、蔬菜保鲜初加工业、调味品加工业、屠宰业
  • 其他工业:食品包装加工业

中游(当前预制菜行业参与者主要分为五大类)

  • 上游农牧水产企业
  • 传统速冻食品企业
  • 专业预制菜企业
  • 餐饮企业
  • 零售企业

下游

  • 大B端:

高端酒店、大型餐饮商家(看重SKU数量、食品安全、口味、定制性,粘性较强)

  • 小B端:

团餐(看重食品安全、品质稳定, 粘性较强)

乡厨、小型餐饮商家(看重口味和性价比,粘性一般)

  • C端:

经销:超市、电商平台、农贸市场

直销:线上(平台自营)、线下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 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依据对原料加工的深浅程度,预制菜可分为即配食品、即烹食品、即热食品、即食食品。上文定义为狭义预制菜,而广义预制菜(即预制食品)将速冻面米、速冻火锅料、即配净菜、即食类方便食品等包含其中。

 

二、预制食品上游行业数据

原材料依存度较高,成本下行阶段有望释放利润弹性

预制食品直接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极高,据味知香2022年报数据,肉禽及水产类直接材料占比达91.51%,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同履约成本分别占比3.39%、1.98%、3.11%。因此原材料价格波动对预制食品成本端影响较大,从而影响其利润率水平。

预制食品主要原材料中农产品价格于2022年底见顶后开始缓慢下滑,小麦/蔬菜/大米2024年4月价格分别为2.76/4.96/6.64元/公斤,农产品价格高位回落,对中游预制食品行业有一定的成本利好。

当前主要肉类原材料价格同样处于近几年来较低位置,牛肉平均批发价由21Q1的最高点 78.36元/公斤下降至24年4月的66.65元/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由20Q1的最高点49.84元/公斤下降至24年4月的20.55元/公斤;草鱼/白羽鸡价格也分别下降至24年4月的15.00和7.75元/公斤。

预制食品中不可或缺的油脂类原材料价格也呈现高位回落趋势,豆油/菜籽油/棕榈油价格已由22年5-6月的高位11998.40/13583.32/11683.37元/吨下降至2024年4月的8018.03/8165.73/8041.82元/吨,油脂类的回落趋势也有利于中游食品加工制造业进行成本优化。

 

三、预制食品中游行业及企业数据

速冻食品行业千亿空间,人均消费量提升空间大

2022年我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达到1992亿元,2013-2022年市场规模CAGR为10.25%。至2025年国内速冻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3300亿元。2021年速冻食品第一大类为速冻面米制品(占比52.4%),速冻火锅料其次(占比 33.3%),其 他速冻食品占比正逐步扩大。

2019年我国人均速冻食品消费量为9kg,远低于美国65kg、欧洲35kg、日本20kg的人均水平。

速冻火锅料增速稳定,速冻面米进入成熟期

2021年我国速冻火锅料市场规模约520亿元,预计2025年规模或达到833亿元。火锅料行业素来有“南福建,北山东”的格局,市场主要品牌有安井、海欣、 惠发、海霸王等。当前市场集中度仍较低,行业CR5为15%。

我国速冻火锅料市场竞争格局(2021年):

  • 安井食品:5%
  • 海霸王:4%
  • 海欣食品:2%
  • 惠发食品:2%
  • 升隆:2%
  • 其他品牌:85%

2021年我国速冻面米市场规模已稳步增长到782亿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

从竞争格局角度看,速冻面米市场集中度较高,已形成三全食品、思念、湾仔码头“三足鼎立”的局面,行业CR3达到64%。

我国速冻面米市场竞争格局(2021年):

  • 三全:28%
  • 思念:19%
  • 湾仔码头:17%
  • 其他:36%

预制菜肴万亿级空间市场,肉禽水产类带来增量

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1%,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从人均消费量角度,2022年我国人均预制菜消费量仅为9.1KG,远低于预制菜产业成熟的国家的人均消费量,同年美、英、日的人均预制菜消费量分别为16.1KG、16.8KG、23.2KG;但我国人均消费量提升速度较快,提升空间大。

分产品来看,2022年肉禽类:水产类:面米/蔬菜类占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的比重约为3:2.5:4.5,面米/蔬菜类占据了近五成份额,但由于速冻面米制品已处于行业成熟阶段,预计未来增速相对较低;同时由于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饮食水平提升,肉禽类和水产类需求量增速将快于面米/蔬菜类。

 

预制菜肴行业集中度低,区域特征明显

我国预制菜行业集中度较低,2020年行业CR5仅为9.2%,份额排名第一的绿进仅占2.4%市场份额,安井食品占比1.9%,味知香占比1.8%,行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国预制菜企业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山东省预制菜企业数量最多,达4696家;河南、河北、江苏其次,分别为2693、2120、1856家。

2020年中国预制菜行业格局(不含速冻面米类):

  • 绿进:2.4%
  • 安井食品:1.9%
  • 味知香:1.8%
  • 亚明:1.7%
  • 如意三煲:1.4%
  • 其他:90.8%

各地区预制菜代表企业:

  • 山东:龙大美食、惠发食品
  • 江苏:味知香、好得睐
  • 河南:三全食品、千味央厨
  • 福建:安井食品、绿进食品
  • 湖南:聪厨、彭记坊
  • 广东:国联水产、蒸绘煮

 

当前预制菜行业参与者主要分为五大类(企业相关数据为2022年数据):

  • 上游农牧水产企业(具备原材料优势和规模化生产能力,B端渠道基础稳定)

双汇发展

  1. 产品品类:火腿肠类、火腿类、香肠类、酱卤熟食类、餐饮食材类、罐头类、生鲜产品等
  2. 渠道结构:直销占比18.98%,经销占比81.02%,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
  3. 业务体量:营收625.76亿元,包装肉制品271.89亿元,生鲜产品 334.64亿元

龙大美食

  1. 产品品类:鲜冻肉、熟食制品、预制菜、进口贸易等
  2. 渠道结构:经销渠道为主,占比79.09%,直营渠道占比20.91%
  3. 业务体量:营收161.16亿元,其中鲜冻肉产品120.31亿元,预制菜13.14亿元,熟食制品3.37亿元,进口贸易16.10亿元

圣农发展

  1. 产品品类:冻、鲜分割生鸡肉产品及深加工肉制品等
  2. 渠道结构:BC端全覆盖,2022 年食品C端销售额突破14亿元,同比增长64%
  3. 业务体量:营收168.17亿元,其中家禽饲养加工104.43亿元,食品加工版块49.90亿元

国联水产

  1. 产品品类:以预制菜为主的精深加工类、初加工类、全球海产精选类
  2. 渠道结构:直营(主要销售模式,包括餐饮重客、 商超、电商直营等),经销
  3. 业务体量:营收51.14亿元,其中预制菜11.31亿元,同比增长 34.48%
  • 传统速冻食品企业(具备技术和供应链优势,多年深耕品牌美誉度高)

安井食品

  1. 产品品类:面米制品、肉制品、鱼糜制品、菜肴制品、 农副产品、休闲食品等
  2. 渠道结构:BC兼顾,有经销商、商超、特通直营、 新零售、电商等渠道
  3. 业务体量:营收121.83亿元、其中面米制品24.14亿元,肉制品 23.84亿元,鱼糜制品39.45亿元,菜肴制品30.24亿元, 农副产品3.80亿元,休闲食品0.11亿元

三全食品

  1. 产品品类:速冻面米制品、速冻调制食品、冷藏及短 保类制品
  2. 渠道结构:经销为主,同时有直营、直营电商
  3. 业务体量:营收74.34亿元,速冻面米制品64.38亿元,速冻调制食品8.38亿元,冷藏及短保类1.04亿元

千味央厨

  1. 产品品类:油炸类、烘焙类、蒸煮类、菜肴类等
  2. 渠道结构:重心在B 端,向肯德基、必胜客、华莱士等商家提供预制产品
  3. 业务体量:营收14.89亿元,其中速冻食品营收14.80亿元,预制菜肴销售额为2,843.46 万元,同比增长101.23%
  • 专业预制菜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优势显著,产品面向B端,终端知名度有限)

味知香

  1. 产品品类:8大产品线,包括牛肉类、羊肉类、猪肉类、家禽类、水产类、汤煲类、火锅类、素菜类等
  2. 渠道结构:加盟店、经销店、批发渠道、直销及其他、电商渠道
  3. 业务体量:营收7.98亿元,预制菜营收7.88亿元

盖世食品

  1. 产品品类:海洋蔬菜系列、营养菌菇系列、健康素菜系列、海珍味系列、鱼子系列等五大产品系列
  2. 渠道结构:合同生产销售、自有品牌销售(经销、直销、电商)、贸易销售
  3. 业务体量:营收3.64 亿元
  • 餐饮企业(线下门店直达消费者,对口味偏好敏感度高,可通过中央厨房实现连锁化)

海底捞

  1. 产品品类:从事餐厅经营及有关外卖业务,提供菜品、锅底和小料等
  2. 渠道结构:ToC为主,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国大陆有1349家海底捞餐厅
  3. 业务体量:营收310.39亿元,其中餐厅经营营收290.87亿元,外卖业务12.80亿元,调味品及食材销售6.62亿元,其他产品0.09亿元

广州酒家

  1. 产品品类:月饼系列产品、速冻食品、餐饮业等
  2. 渠道结构:经销商渠道、电商渠道、线下连锁门店和社区运营渠道、商超渠道
  3. 业务体量:营收41.12亿元,月饼系列产品15.19亿元,速冻食品10.58亿元,餐饮业7.62亿元

同庆楼

  1. 产品品类:提供餐饮服务、宾馆住宿以及食品业务,其中“大厨菜”为预制菜业务,共有 SKU41个,目前重点开发丸子系列、红烧系列、虾饼系列、酸菜系列和肥肠系列等
  2. 渠道结构:线下、线上相结合
  3. 业务体量:营收16.70亿元
  • 零售企业(仓储运输优势大,但预制菜能力不足)

叮咚买菜

  1. 产品品类:生鲜杂货、预制食品等
  2. 渠道结构:自有线上平台
  3. 业务体量:营收242.21亿元

永辉超市

  1. 产品品类:中国大陆首批将生鲜农产品引进现代超市的流通企业之一
  2. 渠道结构:线下线上相结合,2022年线上业务营收159.36 亿元,占比17.69%
  3. 业务体量:营收900.91亿元,生鲜及加工399亿元

 

四、预制食品下游行业及企业数据

连锁餐饮:餐饮连锁化进程加快,为预制菜提供土壤

我国餐饮业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3.96万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4.39万亿元,CAGR为2.1%,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渐消退,预计2023年餐饮市场规模将显著回升。

我国餐饮市场连锁化率为由2018年12%提升至2022年19%,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且对比美国54%的餐饮连锁化率,还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我国连锁餐饮市场规模将持续提升。

连锁餐饮:预制菜能够有效助力餐饮企业降本增效

预制菜可满足连锁餐饮以下需求:提高出菜速度;稳定餐品品质;降低成本。

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占比较高 (2021年):

  • 真功夫:预制餐食占比100%
  • 吉野家:预制餐食占比100%
  • 西贝莜面村:预制餐食占比85%以上
  • 小南国:预制餐食占比85%以上

从收入端来看,预制菜能够通过机械化、自动化实现高效出餐,提升企业生产力及餐厅翻台率,推动公司营收增长。从成本端看,餐饮业成本可大致分为原材料成本、租金成本、人力成本和能源成本,预制菜虽然提高了原材料成本,但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和能源成本。

一方面,2019年人力成本增速为3.7%,原材料成本增速仅2.1%,人力成本在餐饮业所有成本中增速最高,故采用预制菜有助于企业在长期发展中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企业采用预制菜后,人力成本与能源成本的节省幅度高于原材料成本的提升幅度,若传统模式下利润率为25%,预制菜模式下利润率则为32%,综合来看采用预制菜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总成本、提升利润率水平。

外卖、团餐与乡厨:多元餐饮场景为预制菜带来新增长点

我国在线外卖行业市场规模由2017年0.30万亿元增至2022年1.12万亿元,CAGR为29.94%;在线外卖市场占餐饮市场总规模的比例逐年上升,由2017年7.6%上升至2022年25.4%。

2022年中国团餐市场规模为1.98万亿元,随着团餐多样化发展和行业服务、技术的升 级,预估团餐市场规模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市场格局方面,2020年我国团餐行业CR100仅6.7%,美国和日本团餐CR10分别为80%和60%,我国团餐行业集中度有待提升。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打造连锁化品牌,如麦金地、美餐等。

乡厨场景给预制菜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带来了机遇,推算2022年中国乡厨市场规模达1.93万亿元,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C端:消费者认知逐步改善,预制菜口碑向好

中国预制菜消费者画像(2023年7月调研数据)

女性消费者居多:女性消费者占比63.7%,男性消费者占比36.3%

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居多:26.7%分布于一线城市,27.1%分布于新一线城市,23.7%分布于二线城市

中高等收入人群居多:44.1%月入5001-10000元,33.2%月入10001-15000元

中青年为主:22-40岁用户占比达81.3%,其中31-40岁用户占比为46.4%

2023年1-2月预制菜口碑以中性为主,占比为75.62%,正面评价占比16.54%。相较于2022年3月至 2023年2月,预制菜口碑提升明显,正面口碑占比增加6.94pct,负面口碑下降6.15pct,其在消费者中的声誉在逐渐好转。

C端:生活模式变化及疫情催化,推动消费者需求

生活模式变化驱动C端市场快速扩容:

  1. 家庭小型化:1982年我国家庭规模为4.41人/户,至2020年下降至 2.62人/户,一家三口的结构被打破,而“一人食”正是预制菜的重要应用场景;
  2. 生活节奏加快,追求便捷:2018至2023年,中国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由46.07小时/周上涨至48.47小时/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准备复杂的食材和烹饪。预制菜或成为小型化家庭消费者寻求简单化、便捷化 一日三餐的绝佳解决方案。

疫情期间C端预制菜销量增速显著,美团、叮咚买菜、京东等电商纷纷布局。2022年京东预制菜成交额增速达160%,超400家品牌提供超2000类产品,西贝莜面村、正大食品、安井、珍味小梅园品牌销额增速分别达 163%、251%、1000%、300%。

疫情结束后,C端预制菜需求仍在增长,2024年1月主流电商平台预制年菜销售额突破1亿元、环比上涨120.5%。

 

五、日本及美国预制食品行业相关数据

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期(1960-1973年)、经济低速发展期(1974 1990年)、经济停滞期(1991-2010年)、经济回暖期(2011年至今)四个阶段。经济上行时期,预制食品的核心优势在于“降本增效,品质稳定”,于B端放量;经济下行时期,预制食品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高性价比”,于C端补位,因此预制食品行业拥有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

日本预制食品市场规模:消费量为百万吨级,人均消费量领跑世界

2022年日本冷冻食品消费量为298.15万吨,其中进口量为138.27万吨,占总消费量比例46.38%;2022年日本冷冻食品消费金额为1.21万 亿日元,根据当期汇率换算,约为人民币631.68亿元。近年来日本预制食品(即热、即食类)消费量已稳定在300万吨左右。

2022年日本人均预制菜消费量为23.2KG,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同年中国、美国、英国的人均预制菜消费量分别为9.1KG、16.1KG、16.8KG。

日本预制食品行业格局:生产端集中度高,零售端渠道多样格局

2002年至2022年,冷冻食品业生产工厂数由897家减少至428家,冷冻食品生产量由148.53万吨提升至159.88万吨,单厂产值由 1656吨/年提升至3736吨/年;行业CR5由2013年68.6%提升至2020年88.3%。日冷、味之素、丸羽日朗、日水、加卜吉稳居行业前五。

零售端格局分散,销售渠道多样。其中,7-11、全家、罗森三大便利店预制食品销额位居市场前列,2022年市场份额分别为7.3%、4.6%、4.4%。

 

美国预制食品行业现状:市场规模大,品种多样化

截至2021年,美国预制食品行业市场规模达423亿美元,已经入成熟发展期。 2020 年受疫情影响,居家场景增加,带动预制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速达13.85%,2021年增速又受到上年高基数影响而有所回落。而美国预制食品行业中结构仍以速冻食品为主,2021年美国速冻食品货运量为352.80亿美元,同比增长4.16%,增速相对稳定, 主要是受人均需求饱和、总人口增速减缓等因素影响。

在美国速冻食品的诸多品类中,冷冻新奇食品、冰淇淋、 冷冻披萨较受欢迎,2022年销售额分别为15.63/14.59/14.05亿美元。

美国预制食品行业现状:BC端同步发展,竞争格局集中

2022年美国速冻食品行业下游渠道零售商占比39%,食品批发商占比29%,餐饮服务 机构占比27%,整体呈现多渠道同步发展的趋势。

21世纪后美国速冻食品行业集中度较高,2021年美国速冻食品行业CR5为41.28%,Conagra、Schwan、Nestle等头部企业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21世纪后,美国消费者在速冻食品上的消费需求稳定,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1年消费者在速冻食品上的平均年支出已达159.09美元。


数据来源:平安证券发布的《预制食品行业全景图:供需两旺,行业正在走向高质量发展》

 

特别说明

文中所引用的数据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用户参考,任何机构或个人援引或基于文中数据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均与ActStat数糖科技及报告发布原作者或机构无关。如需阅读本文数据来源的完整版报告,可至发布报告的原机构官方渠道下载。本处引用对原报告相关内容筛选存在主观性,不代表原报告立场,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可发送邮件至d@actstat.com,我们将于48小时内回复。